心脏,宛如深藏于人体内的电闸,平时默默无闻,一旦“断电”,我们才惊觉它的至关重要。与其亡羊补牢式地补心千次,不如从源头入手,一次性将输送生命的“线路”疏通到位。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比单纯“补益”更为关键的问题——通脉。
试想,心脏是人体永不停歇的“泵”,每分每秒都在为全身输送富含氧气的血液。如果将它比作发动机,那么遍布全身的血管就是输送动力的管道网络。然而,如果这些管道被“垃圾”堵塞,发动机再强大也只能徒劳空转。因此,维护血管的畅通,是解决所有心血管问题绕不开的“前置任务”。
很多人一听到“通脉”,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补血、养心、强身的偏方,急于购买各种保健品。然而,这往往南辕北辙。就好比家中水管结满厚厚的污垢,纵然水压再大,也无法顺利出水,问题的关键在于疏通而非加压。
在临床医学上,脉络不通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莫过于冠心病。它的本质是一种动脉粥样硬化,血管内壁逐渐堆积起由脂质构成的斑块,如同血管内的“垃圾堆”。当血管的有效腔径被堵塞得只剩下“一线生机”时,血液自然无法顺畅供应心脏,引发心肌缺血。
此时,许多人开始大量服用人参、黄芪、阿胶等补益之品,甚至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补气汤。这就像给已经堵塞的水管施加更大的压力,不仅无法解决问题,反而可能适得其反。想要真正解除危机,必须优先疏通血管,才能确保血液的畅通无阻。
展开剩余77%现代医学研究早已揭示,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,与高血脂、高血糖、高血压等“三高问题”的长期侵蚀密切相关。这些因素会损伤血管内皮,使血管壁变得粗糙不平,就像坑洼的路面,容易使“胆固醇”等有害物质沉积,逐渐形成斑块,最终导致血管狭窄。
令人担忧的是,数据显示,中国冠心病患者数量已突破1,100万,并呈现年轻化趋势。这背后,不仅是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,更是人们对身体发出的“警报信号”长期忽视的恶果。胸闷、心悸、活动后气短等早期症状,常常被误认为是疲劳或情绪问题而被忽略。
曾有一位五十多岁的企业高管,常年忙于应酬,饮食毫无节制,自认为“气血不足”,每天坚持服用“补心汤”。然而,在一次晨跑中,他突发心肌梗死。送医后,医生发现他三根冠状动脉中有两根已经严重狭窄,心肌濒临坏死,最终不得不植入支架来挽救生命。
这并非个例,而是许多中年人的“心梗模板”。从医学角度来看,如果在体检中能及早重视血脂、血压、心电图等指标的异常,及时采取干预措施,完全有可能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。
那么,什么是“通脉”?它并非什么神秘莫测的概念,而是指血管的畅通无阻、血液的良好流动性以及血管内皮的健康状态。现代医学中,“通脉”主要依赖两大手段:生活方式的干预和药物治疗。前者是基础,后者则用于控制风险,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
生活方式的干预,听起来老生常谈,却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“灵丹妙药”。戒烟限酒、健康饮食、规律作息、控制体重、保持乐观心态,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,却能为心血管健康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益处。每天坚持快走30分钟,对心血管健康的益处,远胜过一碗昂贵的“补汤”。
在药物治疗方面,现代医学推荐使用他汀类药物、阿司匹林等,这些药物都经过了大量临床验证,被誉为“保护血管的利器”。很多人因为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用药,却不知道,不规范用药的危害远大于药物本身的副作用。
中医则提供了另一种独特的视角。东汉名医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中提出的“炙甘草汤”,被誉为补心复脉的千古名方。其中的炙甘草、桂枝、人参、麦冬等药物组合,具有调和营卫、养阴复脉之功效。现代药理学研究也发现,它对调节心律、改善心肌缺血有一定的辅助作用。
然而,即使疗效显著,这些中药方剂也不能替代现代医学的基础治疗。它们更像是“辅助工兵”,在现代医疗手段作为主力部队冲锋陷阵之后,负责巩固战果,促进康复。
许多人一味追求各种“养心”的方法,却忽略了心脏最害怕的其实不是心力不足,而是“供血危机”。通脉,正是解决供血问题的根本所在。研究表明,当冠状动脉狭窄超过70%时,心肌供氧会明显受限,导致活动耐力下降,心绞痛频繁发作。
此时,再怎么补气补血也无济于事。只有让血管通畅,氧气和营养才能顺利抵达心肌,滋养每一个细胞。这也是为什么通脉一次,胜过十斤生脉饮的根本逻辑。
通脉,贵在趁早。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,并非一朝一夕之功,而是日积月累的不良生活习惯长期作用的结果。不要等到心绞痛、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发生时,才想着“通脉”,那时候付出的代价往往是“命”。
此外,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重要因素是情绪。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焦虑情绪,会通过神经—内分泌通路影响血管收缩,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。因此,保持乐观的心态,学会自我调节情绪,其实也是一种重要的“心理通脉”方式。
很多人误以为通脉就等于服用“活血化瘀”的药物,这种理解是片面的。通脉不是单纯的“通血”,而是要全方位地改善血管的健康状态,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。
在心血管健康管理中,定期体检是不可或缺的“预警系统”。血压、血脂、血糖、心电图、冠脉CT等检查,能及早发现血管问题,为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赢得宝贵的时间。
我国《心血管病防治指南》明确指出,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应从青年时期开始,防微杜渐,未雨绸缪。不要等到人到中年才开始谈养生,更不要等到疾病缠身才追悔莫及。
所以说,补心十次,不如通脉一次。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,而是一个深刻的医学逻辑。与其盲目进补,不如从通脉做起,为心脏卸下重负,让它不再负重前行。
参考文献:
[1]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.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3.中国循环杂志,2023,38(3):193-202.
[2]王志刚,朱春艳.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的现代研究进展.中成药,2022,44(9):2165-2169.
健康声明:本文所提及的症状或机制为相关疾病的可能表现形式,但也可能来源于其他疾病,不能作为确诊标准。如有不适,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,不建议自行判断与治疗。
发布于:上海市